出圈的AI仿佛一股春风,让沉寂已久的互联网科技圈重新焕发了活力。OpenAI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GPT-4的发布更被许多媒体形容为“科技圈的明灯”。然而,伴随不断突破的AI黑科技带来的美好畅想,许多人也消极的看到,无论是背靠Discord小范围走红了的Midjourney,还是今年火爆全球的ChatGPT给搜索引擎带来革命,巨头们布局AI的效果,目前也仅停留在增强娱乐性和用户粘性的层面。对于绝大多数厂商,特别是中小厂商们,还都在苦苦的寻找着AI究竟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机遇。相比花哨的噱头、产品黑科技的酷炫,我们似乎更关心的是:令人惊喜的是,最近笔者留意到,一些反应极快的小厂商,在去年12月上线了一批模仿Midjourney的app,已经蹭着AI的热度狠赚了一笔。
表现最好的,是一个巴基斯坦小团队Vyro AI 打造的Imagine。功能上几乎和Midjourney如出一辙,就是利用生成式AI将文字转换成图片。去年12月上线Google Play版本(没有App Store版本),截至目前,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就在120个地区进入“艺术和设计榜”前10名。SensorTower数据显示,上月月流水达10万+美金,下载量400万。
笔者下载亲测了一下,体验是非常不错的。图片风格包含游戏、现实主义、未来主义、铅笔画、漫画、icon等,几乎囊括所有通用流行的艺术风格。在[Enter Prompt]框内输入文字,或上传照片(AI会自动将上传的照片解析为描述文字),在[Select Style]选择艺术风格,点击[Generate]生成图片,在观看广告后即可生成。步骤简单,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笔者输入了“mad sky”,选择油画风格,大家可以看到最后效果还是很不错的~还有[inspiration]灵感模块,参考制作好的艺术图片的关键字,为自己的作品提供灵感。另外,相比Midjourney强绑定Twitch,Imagine覆盖的C端群体更为广泛,分享平台几乎囊括了所有主流社交软件和Twitch。相比大多数跟风而来却由于技术不过关而显得不那么“智能”的产品,Imagine呈现的艺术效果还是能比较理想的,能让笔者亲测时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当然在评分处我们还能看到,在要求严格的中国网民眼中,AI的智能度依然有可圈可点之处,在技术层面,还是给竞争者们留下很大超越的空间。
若说唯一的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月流水10万+美金的变现能力还不算优秀,或许是因为订阅价格被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一款产品比了下去。
这款由土耳其团队Codeway打造的Wonder,去年6月上线,在南美、欧美地区近几个月都属于霸榜状态。SensorTower显示,月流水达70万+美金,上个月下载量500万。在变现能力上,Wonder还是比Imagine强了不少。
产品上和Imagine大同小异,笔者亲测,选择同样的油画风格,输入同样的“mad sky”产出了这样的作品,大家感觉和Imagine相比效果如何?
图源:Imagine APP
相比Imagine的不同之处在于,多了App Store版本,在中国地区多了汉化版。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成图片之后Wonder会弹出反馈对话框,用于帮助AI学习。另外相比Imagine$39.99/年的订阅价格,Wonder$24.99的终身订阅价格具有明显优势,这或许也是Wonder会在月流水和下载量上胜出的原因之一。除了这两个冠亚军之外,还有许多脱颖而出的选手。例如这款Anime AI,仅能将文字转化成二次元风格图片,相比前两者就更加垂直专注二次元群体。去年12月发布Google Play版本(无App Store版本),截至目前上线仅3个月就已经在99个地区进入“艺术和设计”榜前10名。但遗憾的是月流水仅6k+美金。
除了免费应用之外,还有一款付费应用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款由来自夏威夷的TAPUNIVERSE团队打造的应用,去年12月发布Google Play版本(无App Store版本),截至目前已经进入164个地区的“艺术和设计”榜前10名。作为一个价格$4.99的付费应用都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难看出在AI风口下C端用户们的付费意愿是非常高的。
深扒冠亚军以及这些姣姣者们背后的厂商,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打造Anime AI的Brilliant Games Private原本是一家游戏公司,在2020年《羊了个羊》爆火之时甚至还跟风做了一个“仿制品”……总之,做出的游戏产品一直没有什么水花。
Wonder背后的土耳其团队Codeway自2020年成立以来,试水过游戏、办公、社交、健身等多个领域,几乎全军覆没,自AI火爆以来,迅速进行AI+各领域的尝试。最终在Wonder上取得了成功。
不难看出,这些都是所谓“家底薄”的小厂——既没雄厚资金实力,也没丰富产品经验,也没有先进研发能力,大多都是“仿冒者”。每一轮风口之下,都会有一些投机的“仿冒者”跟风而上。但能成功变现的“仿冒者”,却让我们看到了走通商业化路径的各种可能性。事实上,面对爆火的AI技术,许多业内人士都保持着冷静和略带悲观的态度。的确,经历过前两年AI产业的哀鸿遍野,我们似乎得出一个结论:头部企业尚且未找到AI带来巨大商业回报的道路,小厂们面对明星团队和海量资金的天然门槛,更是机会渺茫。本文中提到的这些小厂们的成功,给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带来了发现——AI黑科技风口下,成功降低C端体验门槛,是小厂们的一个绝佳窗口期。以本文中的“艺术与设计”赛道为例。在Midjourney、谷歌的Imagen,OpenAI的Dall-E、Stable Diffusion、Jasper Art等高级玩家挤占下,为何这些“仿冒者”依然有捞金的空间?我们发现,普通人使用Midjourney,需要从Midjourney官网点击进入它们的Discord服务器,任意选择一个新手频道(#newbies),然后在聊天框里输入或者调用“ / imagine”选项,输入一句描绘你想要实现画面的文字即可。说实话,对于不玩Discord的普通人而言,单单看这段说明就有些一头雾水。而文中提到的这些“仿冒者”仅仅作对一件事——笔者个人认为,对于C端,也就是绝大多数普通人,降低了体验门槛。不少业内人士认为,AI技术只是加持,商业化还是需要依靠丰富的行业经验,在本领域做重。我们看到目前国内的厂商基本都是这个思路。
然而事实上,大多数厂商受已有模式的限制,并没有探索出AI的最适应用场景。以史为鉴,无论是颠覆时代的阿里,还是风靡全球的TikTok,他们本身并未在某一行业有丰富的经验与基础。本质上依靠的是找到最适用应用场景给大多数人一个超低的使用门槛。简言之,酷炫技术是空中楼阁,挖掘出某一应用场景,解决最广大的普通群众们“懒”的问题,或许是取得巨大商业回报的关键。放眼当下AI的入局者们,很多找到的AI+应用场景并没有解决“懒”的问题,反而使问题变得更麻烦:例如Sapotify加入的AI DJ,所谓“像人类一样对话,推荐音乐”,乍一看觉得很有趣,但似乎连音乐都懒得选的人,更加懒得听AI朗读音乐介绍了吧!笔者猜想最后大概率会沦为“不智能的音乐简介朗读器”……再例如马来西亚的一个团队针对选择困难症的用户,推出了一个定制个性化“送礼物方案”的AI产品,但尴尬的是在使用之前需要先付费。且不说付费的价格可能比礼物价格还高,单就麻烦程度而言,选择“送礼物方案”似乎比“选礼物”要更加麻烦……微信之父张小龙在《微信背后得产品观》一书中说过,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关注人性和群体心理,才是一个合格的产品。谷歌各大科技公司争抢布局大语言模型的同时,小厂们切勿被技术禁锢住。从人性出发,寻找那个最能解决“懒”的应用场景,或许突破当前商业化迷局,成为AI时代的先行者。2022年元宇宙风行,2023年AIGC热潮席卷全球,时代的节奏迅速变化。在出海的浪潮下,不同国家地域的行业出海趋势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又将面临哪些实操挑战?由Akamai与扬帆出海携手出品的《出海那些事儿》第二季第二集本将聚焦2023年不同国家地域的出海趋势,从榜单数据运营投放、技术、投资方面深度解码~点击下方链接立刻报名节目。